在夏天,西藏铁路输送大量旅客的旅游旺 季,NHK节目组在一家刚刚开业的豪华宾馆安置了摄像机。宾馆的拥有者是把西藏文化作为商品,并在大量客流上取得成功的四川省汉族大资本家。他雇佣西藏本 地的年轻人,推出名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舞蹈表演,又开始了古董导购生意。都市文化和资本逻辑,让每天从虔诚的佛教信徒地区出来打工的年轻人充满了惊奇和困 惑。梦之铁路将给西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大型宾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正描画着变化中的西藏。
长度:49分
简介:连接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的“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密境”西藏一下子被人所熟悉。铁路仅通车半年多,游客数和收入就比去年猛增40%。预计今年的来访者将超过自治区300万的人口总数。在拉萨,由于铁路的浪潮,宾馆建设持续处于高峰期。可是随着外来资金和文化的大量流入,怀着都市憧憬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怎样去保护西藏的传统文化也成了新的课题。
在夏天,西藏铁路输送大量旅客的旅游旺季,NHK节目组在一家刚刚开业的豪华宾馆安置了摄像机。宾馆的拥有者是把西藏文化作为商品,并在大量客流上取得成功的四川省汉族大资本家。他雇佣西藏本地的年轻人,推出名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舞蹈表演,又开始了古董导购生意。都市文化和资本逻辑,让每天从虔诚的佛教信徒地区出来打工的年轻人充满了惊奇和困惑。梦之铁路将给西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大型宾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正描画着变化中的西藏。
片头:【中国西藏自治区 某个农村寺院】
张老板(普通话):“这个鞋子是怎么回事?”
僧人(藏语)和翻译:“这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的,是寺里最老的东西。”
张老板(普通话):“哦,就这一件东西”。
旁白(男):为收购西藏古董,某著名宾馆老板来寺内觅宝。
张老板(普通话):”好吧,就这两样给他买掉吧。多少钱,你问他。”
翻译:“他(指的是僧人)说他也不知道多少钱。”
张老板(普通话):“我们见过这样。再给他五百块钱看行吗,五百。”
僧人(藏语):“我们寺里的东西都是人家送给本寺的,从来没有卖过……”
旁白(男):随后他们又来到附近的农家。
村民和翻译:“这是释迦牟尼……”
张老板(四川话):“这是什么东西哦?”
翻译:“这是藏传佛教的金翅鸟……”
旁白(男):佛龛上的祭品全都成了宾馆的展品。出售佛像的是这一家的年轻人。
这家老人(藏语):“很早以前的东西了,菩萨啊菩萨……”
旁白(男):售价10万円(相当于人民币6600元),是农户年收入的数倍。
张老板(对记者,普通话):“都是旧东西吧,不是很有价值。知道吧。”
翻译:“刚才在寺院里,寺院的东西他们不肯卖。”
酒店经理(普通话):“他看到有记者吧。”
张老板(普通话):“当然,有记者,好吧,回去吧。”
片名:西藏 圣地寻富
旁白(女):离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朝着真正大国转向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铁道的开通为西藏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光热潮。以一家宾馆为舞台,审视佛教圣地陆离纷呈的各民族人间百态。
旁白(男):奔驰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青海西藏铁路,去年七月开通。西藏的海拔平均在四千米以上。在长期来被视为秘境的这个地区,中国政府投入四千五百亿元建设铁路,终点是西藏自治区的中心城市拉萨。铁道开通后观光客激增,今年一年,有三百万人涌入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观光资源是西藏独特的佛教文化。
导游(普通话):“这个前头,我们看见的寺庙就是大昭寺,是公元七世纪的建筑。”
旁白(男):西藏佛教信徒虔诚祷告的寺院如今也已成为观光热点,观光的经济效益预计今年将超过五百亿元。商业设施也在不断兴建,去年一年就有八十余家宾馆诞生。在客源争夺日趋激烈的拉萨,现在人气数一数二的是这家宾馆。
(西藏歌舞锣鼓喧天的声音)
旁白(男):与去年铁道通车同时开业,此后来客盈门,客人几乎都是欧美和日本游客。宾馆的掌门人张晓宏社长(44岁),是位在四川省开设了两百家超市的实业家,为进军西藏,经营战略别具一格。
张老板(普通话):“总台这个设计的时候整个都是博物架。博物架上大量陈列了佛像,让游客瞬间地了解到我们酒店的特色,是博物馆吗还是酒店。”
旁白(男):宾馆内展示的有浓郁西藏文化特色的古董、日用器具品和佛具等共达约一万四千件,展品也供出售(一尊佛像8万元,120万円)。从西藏各地民间和寺院搜集来的各种传统物品都标有售价(一尊佛像6万,90万円)。
导购小姐(指着一张唐卡,普通话):“全西藏也就只有那么一张……”
旁白(男):西藏的宗教画-唐卡也有出售,很多售价是收购价的十倍。
顾客(普通话):“这两个呢?”
导购小姐:“这两个?你看,加起来是13万元。这两幅如果他们要的话,就是9万元。”
顾客:“只能降一点点?”
导购小姐:“对,你看它本来的标价都是很高的。”
张老板(普通话):“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这点我还是知道的。任何一个游客,他到任何一个地方,他都想体验经济,体验文化。他疯了他到拉萨来干什么?如果说这个拉萨没有佛教文化,你会到拉萨来吗?你不会来。就必须要让他体验这一点,从这个观点上看……”
旁白(男):在四川的年营业额高达一百多亿元的张社长,向尚不熟谙市场经济的当地员工传授自己的经营哲学。
穿藏装的员工齐声:“张总,早上好。”
张老板(四川话):“大家早上好”。
一女(普通话):“请大家举起右手宣誓:团结,服从,高效发展。”
众人念诵三遍。
一女:“红艳企业的经营原则是……(众人齐声)”
旁白(男):开业一年,为在竞争中胜出,张社长决定进一步降低成本。
张老板(四川话):“说下这个餐饮部的毛利问题,我问过了,成都那些一般情况的宾馆餐厅的毛利,一般都不得低于百分之六十五,你们要给我低于百分之六十五的话,该是厨师的责任就是厨师的责任,该是采购的责任就是采购的责任。你必须得拿话来给我说。反正低一个点子,就给他扣个三五百块钱摆起再说,希望大家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责。”
旁白(男):“在此工作的员工有一半是藏族,为获得现金收入,从农村和牧区来到这里,深受游客欢迎的民乐演奏能带来高额收入。
西藏自治区文联原副主席阿克(舞蹈家):“节奏倒是很统一,不是说他们要很多弹六弦琴的,雇他们应该没有问题。(对跳舞者说,藏语)你们都会说汉语吗?”
跳舞的藏人(藏语):“会一点。”
阿克副主席(藏语):“会藏文吗?”
跳舞的藏人(藏语):“藏文都会,没问题,都学过的。”
阿克副主席(藏语):“那你们不允许再在外面卖唱乞讨了喔,如果不在这里好好干活的话,你们以后还是很困难的。”
旁白(男):拥有二十二名藏族青年的文娱组用民族音乐迎接客人,已在此工作三个月的曲列先生(23岁),从儿时起在故乡的村庄便对音乐耳熟能详。在这里,西藏各地各种的演奏都得精通,每天两小时的练习必不可少。从下月开始,遵照社长的指示,将导入新的能力工资制。可能力工资制是什么意思,曲列先生他们还有些蒙蒙然。晚上十一点,工作结束了,曲列先生月工资约两万円(相当于人民币1300元),几乎全部汇给家人补贴生活。宿舍是宾馆分配的四人房间,与故乡的友人一起居住。一直游牧为生的曲列先生,在生疏的宾馆工作中有一个精神寄托:小小的西藏佛像。
曲列(藏语):“这是用钱买不到的东西。”
摄制组翻译:“为什么不随身佩带呢?”
曲列(藏语):“平时在宾馆里换穿各种衣服会玷污的,在村里的时候就这样挂在脖子上,现在我能做的只有祈祷,好好干,积攒一点钱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旁白(男):七月,寺院的僧侣来到宾馆,开业一周年的仪式。西藏长久以来,有请僧侣到家里或公司做法事祈祷菩萨保佑的习俗,为宾馆的平安和蓬勃发展而祈祷,用藏产麦粉掺水调揉准备名为朵玛的祭品,西藏法事必不可少的神圣的作业在进行之中,张社长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想法突然闪现。
张老板(四川话):“收钱让游客观看法事如何啊,价格就定为三四千吧,客人一定觉得很便宜,把法事的情形拍成照片。知道了吗?就这样去安排吧,赶快喊人来拍照片,要把这个项目推起来。日本人来了,他喜欢佛教的,说不定会要求做法事,做个法事收他个两三千、三四千很正常。”
旁白(男):把西藏佛教仪式作为宾馆新卖点的计划,对张社长来说一切皆为商机,法事的准备还在一旁进行,他又开始商讨另一个计划。
张老板(对藏族下属,四川话):“松茸,最大的啦。一个松茸蛋,一个松茸汤,一个烤松茸,做成一个套餐,三个。就这么大个碗,每个松茸蛋就放个三四片,松茸汤也有个三四片,烤的松茸有个五五五片,好吧,就卖两百,返导游五十。”
旁白(男):法事开始了,张社长另有工作。
旁白(女):占西藏自治区人口九成的藏族,保持着悠久的民族文化。约延续了四百年之久的唐卡晒佛仪式,为向每年展示一次的巨大唐卡顶礼膜拜,十二余万的各地信徒云集,人们为来世的幸福祈祷,寻求精神的充实。恪守佛教教义的苍穹的大地-西藏历经千余年,形成了独自的文化圈。建国伊始的中国,于一九五零年向其进军,在随后的混乱中,寺院等众多文化财产遭到破坏,引发激烈的抵抗运动。一九五九年,西藏政治和宗教的最高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亡命印度。半个世纪过去了,主人一去不归的布达拉宫,依然寄托了人们热切的信仰。而如今,布达拉宫又负起了与信仰无关的另一重要任务,作为观光资源的任务。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孙永平(普通话):近几年,中央政府就投资了三个多亿,对布达拉宫,还有桑耶寺还是萨迦寺,反正就是,包括罗布林卡,就是这些,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保护。最大限度地即能保护文物,又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旁白(女):铁道开通以来不断增多的观光客。历经历史磨难的西藏传统文化正面临新浪潮的冲击。
旁白(男):七月底,在宾馆工作的曲列先生,被张社长叫去了,为搜集员工老家的古董,要他做向导。
张老板(四川话):“明天就你们两个。这次目的呢,主要是收购些农民的生产工具。我们酒店也是民俗博物馆,所以需要这些东西。看看各家各户有些啥子东西。你们要哪家那户收啥子东西,价钱先要谈好。说好买啥子东西些,然后几个车子把它装了回来就完了。”
曲列(藏语):“我可以去看,主要有些什么东西。我可以介绍,可价格还是请你们和他们商量,卖主和老板你们说。”
一管理人员(藏人,普通话,对张):”哪些是有卖相的,哪些需要我们的东西。这是第一点……“
张老板(四川话):“那后天呢,千万记到,三万块钱就差不多了。就拿个三万块钱带起去。”
旁白(男):昔日的秘境已在几年前开通了道路,曲列先生的老家在拉萨以西约两百五十公里。离村子越近,道路状况越糟,于是改为骑马,沿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前行。曲列先生的故乡-吉夏村,村民约八百人靠务农和放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近几年也开始习惯于用现金来购买米、麦等粮食。曲列先生进村,挨家挨户通知大家,可以把旧的用具拿来卖钱,收购旧的家具用品。
一村民(藏语):“箱子什么的也要吗?”
曲列(藏语):“要的,只要是旧的都要。”
旁白(男):这几年,老古董能卖高价的传言也开始传到了这个村子。
一村民(藏语):“这是用牦牛和山羊毛织的,这种的能卖钱吗?”
曲列(藏语):“这是酥油灯,以前用它来照明的,我看可以卖个好价钱。可以慢慢讨价还价嘛,开始先开个高价怎样?”
一村民(藏语):“全部能卖个1000元(一万五千円)吗?”
曲列(藏语):“难说啊。”
每月的现金收入约三千円(相当于人民币200元),希望能乘机卖个高价钱的村民们。张社长开始甄选。
张老板(指着酥油灯,普通话):“这个多少钱?”
一村民(藏语):“五百(七千五百円)。”
张老板(普通话):“这个两百。最多十多二十年,时间不长。已经有很多了。一个是价格高,一个是很多了。”
旁白(男):下一位村民拿来一把铜制的水罐。
一村民(藏语):“这个可是很早以前的。”
张老板(四川话):“这个可以。多少钱?”
曲列(藏语):“老奶奶出多少钱?”
一村民(藏语):“三百(四千五百円)怎么样?”
张老板(点头):“好嘛。”(然后一张一张地数了三张一百元)
旁白(男):相当于两头羊的价钱。
曲列(藏语):“不能再卖贵了,不能再贵了。他是我的老板。”
旁白(男):接着是牦牛皮的旧衣箱。
张老板(四川话):“这个多少钱?你问她。”
曲列(汉语):“她说要六百(九千円)。”
张老板(四川话):“五百(七千五百円)。”
曲列(藏语,对村民):“他说五百。就这个价卖了吧。他是老板,我们是给他干活的。这种玩意儿能卖七千五不错了,你再做一个也很容易的啊。”
一村民(藏语):“可我很珍爱这箱子呢。”
曲列(藏语):“就依他这个价钱算了,怎么样?就五百卖了吧。”
一村民(藏语):“好吧。”
曲列对张老板:“她说五百可以。”
张老板又是一张一张地数了五张一百。
旁白(男):曲列先生在拉萨城里目睹了这些搜集来的旧货将一跃而身价百倍。
曲列(藏语,对记者):“最近看到不少人做中介生意发财,我就想自己是不是也能行,可我是乡下人,又没有做生意的本钱,我打算好好干攒些钱,将来去做生意。我现在有这样的想法。”
旁白(男):张社长向曲列提出了一个要求。
张老板(普通话):“这个地方有没有佛像卖,还有唐卡?有没有?”
曲列(摇头,汉语):“没有。”
张老板(普通话):“没有?这里的人家里都不摆佛像吗?”
曲列(藏语)翻译:“有是有的,有佛像但是不想卖。”
张老板(四川话):“哦,有佛像但是不愿意卖啊。”
曲列点头。
旁白(男):要卖肯定能卖高价的佛像和唐卡。近来西藏各地也开始出现脱手的人,但这个村子的人对此依然有抗拒心。
一翻译(藏语):“旧的佛像不卖吗?”
一村民:“有佛像,但不卖。拍照不能,买卖也不能。只要是西藏人对买卖佛像都会很介意,做这种事的人被认为很坏的。
一翻译(藏语):“即使生活再艰苦也不卖吗?”
一村民(藏语):“那都是自己父母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卖的。”
另一村民(藏语):“我是不会卖的。”
另一村民(藏语):“那就跟小偷偷东西一样。”
旁白(男):曲列先生虽对做中介生意很有兴趣,但此时也不再多言。
曲列(藏语):“就我来说,我也是西藏人,要人家出卖佛像和唐卡,我也说不出口,帮不上忙。”
旁白(男):但求来生幸福的西藏佛教严格规诫物质和金钱上的迷恋,恪守传统的愿望和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在人们心中摇摆不定。张社长在这个村子买到的是旧箱子和几件铜制品。
翻译:“那张总,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张老板(手一摊,摇头,四川话):“人来了很多,但是拿来的都是不很好的东西,这里的老百姓对商品经济的意识还是不太重的村民的。”
旁白(男):收购结束,曲列先生与阔别的家人团聚。曲列先生一家靠五百头牛羊维持生计,五个兄弟和父亲夏季出外放牧,只留下他的妻儿以及老母亲在家。以前一家全年的收入只有靠出售家畜所得的三万円(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曲列先生为替家人盖建新屋,寻求富裕生活而去城里打工。
曲列母亲(56岁,藏语):“工资?”
曲列(藏语):“工资一个月1300元(两万円),以后可能有1700或者1800吧。我想在那里干个两三年,然后做中介生意。家里能同意吗?”
妻子(藏语):“可以反对吗?”
母亲(藏语):“我不希望你去做生意,那种事太难,你不行的。”
曲列(藏语):“什么工作都难啊,我做了生意就能改善生活,还可以盖大房子,对孩子对家里都会好的。”
旁白(男):长年笃信佛教教义的家人,对曲列试图涉足商业世界心存忧虑。
母亲(藏语):“我日日夜夜都在祈祷,祈求菩萨保佑我儿子。你可不要听信坏人的话,去做不好的事情啊,生意什么的我完全不懂。”
旁白(女):西藏自治区的铁道开通一年,经济发展速度愈发加快。今年八月在拉萨市举行了众多企业的共同签约仪式,由拉萨市牵头,积极吸引国内外的商贸和投资,北京、重庆等地的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纷纷进藏。
官员讲话(普通话):“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对、得益于青藏铁路通车运营给拉萨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商机。”
旁白(女):这次签约仪式中,共达成一千一百亿円(相当于人民币730多万)的协议。铁路的开通,带来了中国各地的人和资本,流入西藏的新潮流。
一老外(英文):“我来自夏威夷火奴鲁鲁,在全世界建有宾馆,这次是难得的机遇。”
一汉人(健康食品业者,普通话):“主要是我们看到着个项目。这里的资源。拉萨这个地方它有它独特的资源。像虫草和红景天。”
一汉人(畜产业者,普通话):“跟广大的农牧民一起发家致富嘛,这样我们也可以跟他们共同致富。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是跟广大的农牧民养殖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旁白(女):为在圣地寻求致富之路,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相对于拉萨市十五万藏族人口,如今汉族已达二十万人。
旁白(男):八月初,张社长的宾馆里为日本游客策划的松茸料理套餐开始了。还有另一个计划,经理被叫来了,西藏出生的汉族人,精通当地情况。
张老板(四川话):“喇嘛这些诵经啊,看哈这里有些啥子说法。”
经理(普通话):“这个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第一个,你请喇嘛来。西藏呢,宗教很敏感。我们是个经营场所,它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也不是一个喇嘛庙。这些喇嘛做这些念经他有专门的场所。”
张老板(四川话):“从这个我自身的信念来看,做这个也不符合。但是经营啊,要体验经济嘛,从这个基础上讲呢,可能还是有点必要。我历来经营企业都是以经营为中心,对我们自己的经营嘛,一个也有美好的愿望嘛。策划一下。”
经理(普通话):“这个呢,我考是可以考虑。主要是这个内容,是吧?”
张老板(四川话):“针对团队。专门针对团队。好好策划一下。团队来了之后,利用他们晚上,回来休息时间,给他们做一下(法事)。”
旁白(男):张社长带着部下前往拉萨市内的寺院,建于两百多年前的功德林寺,现有僧人58人在严格的戒律下修行。张社长与寺主会面,提出要在宾馆内做法事。
住持(74岁,藏语):“法事还是在寺院内做,对你们也方便,交给我们办就没有问题。主要是你们对我们要有信任。”
藏人翻译(对张,汉语):“各方面你信任他的话,他绝对帮你这个忙。”
张老板(四川话)“就是,因为呢,我有这个想法,为什么一定要去呢,游客要看得见,对不对,我们员工也要看得见。”
翻译与主持商量之后,翻译(汉语):“这样吧,大型的法事在寺院里面做,小型的法事在酒店里面做……”
张老板(四川话):“不过春节前要做一次大的,在酒店里头做。”
翻译(对主持,藏语):“一般的法事就请在酒店里面做吧。明天会来很多外国游客和各种各样的人,做法事的话,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看见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加深他们对西藏佛教的尊敬。”
主持(频频点头,藏语):“不过马上做不成法事的。后天或者大后天,如果你们想做法事的话,请事先和我们联系吧,我们会设法准备,能去的话就去。”
与寺主的协商结束了(张老板双手合十告别,并且留下一摞钱)。
张老板(对记者,四川话):“每个月我们都会请这个寺院不超过十人的喇嘛到酒店做法事,主要是联系这么一个事情。具体时间也谈妥了。他们都表示很大的愿意,很大的支持。美好的祝愿吧。”
旁白(男):在宾馆餐厅。表演民族音乐的曲列先生,旅游旺季到来每天工作非常忙碌。八月十五日,这天将按照新制度发薪。
饭店主管(普通话):“今天我们把大家的工资给结一下。而且我还要再次重申一下,我们发的是七月份的工资,关于我们七月份的工资情况,上次已经给大家基本上念了一下,我们现在是实行了ABC的评选,A本月只产生了一个,是丹增平措,1510元。在这签个字。”
旁白:工资根据工作能力被分为ABC三个等级,并制定了严密的工作细则,对迟到等处以罚金。
饭店主管(普通话):“曲列。这个月你是C级,请假扣掉37块钱,800减去27是763元……”
曲列(听不懂,对一同伴,藏语):“你给我翻译一下吧。”
旁白(男):曲列先生被认为演奏技能不足,评价为C级,工资几乎减至之前的一半。
曲列(藏语):“这个工资有问题啊,我不接受,就放在这里吧。请告诉他们,以前给的是1300啊,怎么可能变成只有800呢?已经跟张总他们说好了,那几天的工资不扣的。(用汉语)签字?不要不要。”
一员工(女,汉语,帮着翻译):“他说的是,已经说好了的,那几天的工资不扣的。”
饭店主管(汉语):“好心给你工资。好吧,你先坐下吧,待会再说。”
曲列(藏语,自言自语):“真不能相信,太奇怪了。”
旁白(男):这天被定为C级的共十二人,文娱部门一半以上的员工被减薪了,人事费用的削减得以实现。
另一女主管(藏人,汉语):“他们给评了ABC,说一下。”
旁白(男):向来以务农和放牧为生的他们像这样面对企业制度还是第一次。
另一女主管(对一女员工,汉语):“那你为什么要签字?为什么签字?我给你说,你不同意到楼下去说。谁让你签字的?你是傻瓜你签字啊。(吵起来)”
饭店主管(汉语):“你迟到过,上面写得很清楚。”
一女主管(对一女员工,汉语):“你还跟我动手,你还。不服气的话到下面去说。”
旁白(男):无法接受新制度,有人当场就辞职了。
一女主管(对一男员工,藏语):“现在去那边要一个表格,去签字。”
饭店主管(对一男员工,汉语):“八月份的工资明天给你们发。”
男员工(藏语):“在哪里签字啊?我看不懂那些字。”
一女主管(对一男员工,藏语):“看不懂没有关系,写个名字就好了。辞职信上,那些头也会写名字的。”
旁白(男):被减薪的青年们给家人的生活补贴也受到影响,曲列先生经过思考向上司提出了辞职。
一负责人(藏人,藏语):“为什么要走呢?”
曲列(藏语):“这里呆不下去了,先生,工资减少了一半。”
一负责人(藏人,藏语):“以后怎么办呢?”
曲列(藏语):“去其他地方做啊。”
一负责人(藏人,藏语):“有地方叫你了吗?”
曲列(藏语):“有一家刚建好的,那里肯定不会乱改工资的。不会像你们这样子的,一开始说好给多少就会给多少的。”
旁白(男):对于流入西藏的新做法的反抗,但已无后路可退。
曲列(藏语):“我在这里工作是为了一家人,不是为了我自己有吃有穿。”
翻译(藏语):“今后能使家人致富吗?”
曲列(藏语):“反正是自己的希望吧。会实现的。”
翻译(藏语):“对于能不能实现,你有自信吗?”
曲列(藏语):“这是我的心愿。”
旁白(男):尝到了现金收入生活滋味的曲列先生,决意在拉萨城生存下去。
张老板:“我们天天朝夕相处,在一个锅里舀饭吃,还不和谐?藏族有藏族很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思想,对不对?内地的员工对于接受现代经济这个体制下,思维方式有些先进。作为一个军队要求的就是高度服从,永远是上级说了算,永远是企业说了算,你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向团结。”
旁白(男):夏夜的布达拉宫。来访西藏的游客预计三年后将会倍增。市场经济的浪潮,将越来越深入到西藏的腹地。孕育财富的西藏神圣的大地,面对急速的变化,人们的心在摇曳。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