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即使通了铁路又有什么值得惊慌?而没有保护的途径,即使不通铁路,民族文化也一样免不了进棺材的命运。
青藏铁路开通后,围绕铁路作用的争论一直在进行。我觉得铁路可以作为承载问题的载体,却不是问题的实质本身。单纯反对铁路,容易被认为是反对现代化——现在赞成铁路的一方正是这样抓反对者的把柄。在我看来,争论不应该围绕铁路。铁路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如果西藏完全没有类似的工具,铁路带来的影响当然会很大。然而在铁路之前,西藏已经有了公路和飞机。飞机比火车速度更快,公路也能满足西藏的运输。多了铁路,只是增加了运力,变化不是本质的。既不会像中国政府宣传的那么了不得,也不像反对者担心的那么不得了。
我不是说铁路不会带来变化,而是即使没有铁路,变化也已经发生。铁路通车的确会促进变化,但带来的只是量的变化,不是质的变化。没有铁路,拉萨不也在10年前就变成了成都郊区的克隆版?现在和将来都远离铁路的昌都,甚至更遥远的阿里,从城市的模样又能看出多少传统?我刚去新疆旅行,10年前通了火车的喀什,至今还保留一个维吾尔人的老城,而至今没通铁路的伊宁却什么都没剩下。不管有没有铁路,城镇的形态都是和中国内地一模一样,区别只是规模不同。
因此,铁路不是决定性的,围绕铁路而产生的那些担心,事实上早已在发生。仅仅在今天反对铁路,应该是一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态——对一直在发生的危机视而不见,而铁路相当于棺材,修到了眼前才觉得无法回避,于是哭起来。
不过,借着“棺材”到了眼前而“落泪”,也不失是一种觉醒方式,怕的是就此反而推却行动的责任,认定了只要铁路一通,民族文化的消亡就不可阻挡,任何努力都不会有效,于是虽然愤怒但又心安理得地去“顺其自然”——这便是过于强调铁路作用的坏处所在。
问题并不在于阻止铁路,而应该从更广阔的方面去思考和解决早已发生的危机,即西藏面对世俗化、市场化进程产生的民族文化危机。如果能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即使通了铁路又有什么值得惊慌?而没有保护的途径,即使不通铁路,民族文化也一样免不了进棺材的命运。
(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任何转载请注明。)
图为拉萨画家Tenzin Jigme的作品Three Emotions。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