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者来看,要求大西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位藏族诗人充满感情地告诉我:「我们是一个身体,一个灵魂,即使已被分割,总有一天会重新连在一起。」这是一个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这种执着的理想是值得尊重的。
◎ 茉莉
最近达赖喇嘛的特使首次披露了中藏谈判的一些内情,其一是有关大西藏的争议。此争议不能越过,谈判永远不会有进展,那么出路在哪里?
「今天,我乐意与诸位分享我们藏人在寻求解决西藏目前的局面得到改善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和遭遇的挑战。作为达赖喇嘛任命与中国政府进行接触的负责人,我希望自己的观察将有助于加强营造一个信任和诚心的气氛,并最终能引导一个有利于双方的协议。」这是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布鲁金斯学会上,达赖喇嘛特使嘉日.洛珠坚赞讲话中的一段。
◎ 这个讲话不同寻常之处
这个讲话令人吃惊,自二○○二年以来,西藏特使每次到北京参加会谈之后,对中藏的会谈的具体内容讳莫如深,只是笼而统之地向媒体宣称:「会谈气氛良好」,「结果令人鼓舞。」而现在,他们终于利用在布鲁金斯学会讲话的机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的宣示,把中藏两方五次接触中的分歧,如实道来。
为甚么达赖喇嘛的特使要在此时,发表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讲话?我们可以从嘉日特使的讲话中看出原因。
首先,是中国政府率先公开双方分歧的。中共不但在国内报刊杂志上用署名文章详细公开会谈内容,而且向驻北京的外国官员通报会谈情况。这样单方面的宣传,甚至可以说是抹黑攻击,对西藏方面很不利。因此,嘉日先生说:「通过单方面来公开对话情况,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内容变得片面、观点单一,这样不但给国际社会发出了混乱的信息,也歪曲了达赖喇嘛的立场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初衷。」
其次,西藏特使也需要向各方面做一个交代。中藏谈判已经进行了五次,许多西方人想要知道谈判进程如何,一些流亡藏人也在询问:流亡政府致力于和中国政府谈判,为此在海外停止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到底获得怎样的成果?看来,这是由于谈判陷入僵局,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西藏特使才走出公开内情的这一步。
◎「大西藏」称呼的不同理解
嘉日先生在讲话中,谈了几个他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西藏的地位;二、同一行政区域下的西藏民族;三、高度的自治;四、其它需要讲清楚的问题。但在中文媒体中,这个有多项重要内容的讲话,只被突出了其中一个问题:边界问题。
例如,「多维新闻」的报导题目是《达赖喇嘛特使呼吁中国重新划定「藏区边境」》,BBC中文网的报导是《达赖特使建议中国重新划定藏区边界》。这个问题还被冠以「大西藏」的名称,例如「达赖喇嘛希望统辖大西藏」。BBC中文网发起网友讨论,标题是「如何看恢复大西藏地区的建议?」
把藏人要求在同一行政区域下的自治,说成是「恢复大西藏」,这在大中国民族主义者占相当比例的网民中,引起一片反对之声。甚至新闻媒体BBC也遭到中国网民指责,说你们英国人过去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现在又别有用心地偏向达赖喇嘛。嘉日先生在讲话中承认:「藏民居住的地区约占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四分之一」。在一些中国网民看来,藏人要把这么一块土地拿去统一管理,简直是「狮子大开口」的漫天要价。
而西藏方面却否认他们企图建立一个「大西藏」。嘉日先生在讲话中说:「藏族处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下不应该看成是试图建立一个『大西藏』,也不是在为分裂主义充当幌子,而是藏族人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和一个独特的民族,重建民族的尊严,平等地立足于各民族之中的根本问题。」
这里的不同认识在于,西藏人认为他们不是要建立一个大西藏国,而只是要广大藏区的统一自治,但在一些汉人看来,即使是指自治,仍然可以称为「大西藏」。
◎ 汉族朋友认为大西藏要求不现实
一些关注西藏的汉族朋友在私下和我讨论时,都对藏方坚持大西藏统一感到不好理解,觉得这样的要求很不现实。我把郭罗基、彭小明等人的意见综合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
第一,五个藏区的划分,并不全是共产党干的,而是自满清和民国以来「分而治之」政策的遗产。世界上许多历史遗产不合理,但是却成了既定事实,要推翻既定事实是很困难的。国际上的纠纷,凡是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一般都采取现实的态度对待。
第二,西藏人不必非要大西藏统一自治不可。如果中共能够让他们在小西藏(即指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里真正自治,就非常不错了。这样,拉萨就成了传播藏传佛教的一个基地,其它藏区的藏人也可以共享宗教文化传统,西藏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继续汉化下去。
第三,这些真诚希望达赖喇嘛回归的汉族朋友担心,专制成性的中共对汉藏谈判本来就缺乏诚意,如果藏方继续坚持大西藏,刚好给北京找到一个借口,设置谈判的障碍。
苏绍智先生和郭罗基先生都在他们的文章中谈到,达赖喇嘛当年回答他们有关「大西藏」的问题时,曾表明了一种开放的态度,似乎并不是非要统一大西藏不可。曹长青也曾问过达赖喇嘛关于大西藏版图的问题,当时达赖喇嘛坚定地说:「他关心的不是版图、边界和地盘大小,而是保存西藏的文化和宗教。」
笔者也曾在各种场合亲耳聆听过达赖喇嘛讲「人民的幸福和自由」,可以理解,在一个佛教徒眼里,边界和行政区域大小并不那么重要。不管是大西藏和小西藏,只要能保护藏族的文化与宗教,能给人民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就好。
◎「大西藏」要求的合理性
那么,为甚么西藏流亡政府要坚持「大西藏」的统一自治呢?从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者来看,要求大西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位藏族诗人充满感情地告诉我:「我们是一个身体,一个灵魂,即使已被分割,总有一天会重新连在一起。」这是一个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这种执着的理想是值得尊重的。
特使嘉日在其讲话里,阐述了藏区统一自治的必要性:「今天,西藏自治区境内藏人还不到藏族人口的一半。其余的藏人生活在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省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和藏族乡。全藏区的藏族人民共享同一个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就像中国是许多不同的地区统一而组成的一个国家一样,藏族人民也希望全体藏人生活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这样他们就有效地,更和平地维护自己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对此,BBC网站上的一位发言者反驳说,中国境内其它一些民族也是分散居住的,如回族、壮族等,只有西藏人为了民族的完整性要求重新划定边界,这就「暴露了要求西藏独立的本意。」
事实上,西藏人并不是像有些汉人所怀疑的,为了未来的独立想把整个民族聚集在一起,相反,他们恰好是因为放弃了独立,才希望获得藏区统一自治的回报。邓小平曾说「西藏问题除了独立,其它甚么都可以谈论并可以得到解决」,已经失去了主权的西藏人,当然有权提出自己的要求。
◎ 不能不提「大西藏」的原因
据我了解,西藏流亡政府首席噶伦桑东仁波切在思想上有个先决条件,即谈判就先要谈藏区的统一自治。除了民族统一保护独特文化的理念之外,从流亡藏人现实状况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也不能不提「大西藏」。
由于离印度比较近,几十年来逃亡出来的普通藏人大部份来自卫藏地区(习惯上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叫「卫」,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叫「藏」),而流亡政府的领导阶层,却大多来自西藏自治区以外的藏区,那里大都是五十年代发生过起义的地方。例如我认识的几位,首席噶伦桑东仁波切是云南藏人,特使嘉日和现任台湾达赖喇嘛基金会董事长的才嘉来自四川藏区,外交部官员达瓦才仁是青海藏人。
如果不要大西藏,流亡政府主要官员的原籍家乡,就不在未来的西藏自治区范围之内了,流亡政府也许就因此失去代表性,经历过国破家亡之痛的民族又要四分五裂。同时,已经走上民主道路的西藏流亡政府,不能不接受来自议会的集体决议。
在《天葬》一书里,王力雄曾经谈到安多青海和康区(主要是四川西部)的流亡藏人的影响力。他分析说:「流亡议会一共四十五个议席,其中三十个议席是根据安多、康区和卫藏三大地区分配的,每个地区各十个议席,那么任何拋弃安多和康区(哪怕是出于暂时策略)的方案都不可能被接受,也不会被议会通过,在流亡藏人中更是会遭到激烈反对。」
◎ 回到「十七条」是解决办法
大西藏问题因此被视为难解之结,王力雄评论说:「仅此一点,就决定了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的谈判,几乎永远无法找到共同点。」实际上,任何解不开的死结都有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中共有无诚意给西藏人真正的自治。
根据嘉日先生的讲话,「大西藏」只是中藏会谈中的一个议题。正如任何议题都是可以讨论、以至达成妥协的,「大西藏」问题也是如此。这次嘉日先生公开了中藏会谈的分歧,中共方面尚未响应,但我估计双方还会继续接触。只是过去五次会谈,没有拿出一个双方认可的历史文本作为依据,因此很难谈到一块去。甚至可以说,外界认为的所谓「谈判」根本就没有实质性地进行过。
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一九五一年双方签订的条约可以视为一个解决办法。最近,我在〈回归十七条协议--中藏谈判的可行途径〉一文中,建议中藏双方慎重考虑:以十七条协议为依据、为基点,重新开始谈判。我分析了十七条的两个不可偏废的基本精神,指出十七条为谈判基础对中藏双方的好处,以及其可行性。
也许大西藏问题可以因此迎刃而解。由于五十年前中藏之间没有清楚的边界,管辖权也很模糊,当时匆匆制订的十七条,没有做明确的疆域划分。但是,如果双方同意回到十七条,就可以回到当时拉萨政府实际控制的行政藏区。这个区域的版图,将比现有的西藏自治区要大一点,但会比占中国领土四分之一的大西藏要小。未能归入那个区域的其它藏区,仍然可以视为文化大西藏,在精神上与拉萨连为一体,在行政上作为其它省份的自治州、县而存在。
接下来的中藏会谈是否有成功的可能,这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和智能。尽管中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信任的强横对手,尽管谈判前景渺茫,但是,西藏人在争取本民族的利益时,要能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也要考虑既成事实,不能只凭感情和主观愿望,而要清醒而理性地审时度势。
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转自香港"开放"杂志2007年2月号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